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商圈」?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商圈 | TOD
小街区路网 | 城市更新 | 治理模式
在扩大内需的战略背景下,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的必选项。自2021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以来,至少有近20座城市「争抢」进入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名单。
▼ 三里屯是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圈之一
「商圈」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各地发展规划的核心角色。
如《北京市高品质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要构建4级商圈体系:国际级商圈、城市级商圈、地区级商圈和社区级商圈。《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中,建设南京东路、小陆家嘴、徐家汇、北外滩等7个具有全球影响力标志性商圈。▼ 上海小陆家嘴商圈
这些规划建设的商圈中,既有老商圈的升级,如北京的王府井、三里屯、前门大栅栏,上海豫园、淮海中路、南京路等;也有要全新打造的商圈,如以成都站改扩建为核心的蓉北商圈等等。
▼ 上海豫园商圈 | 摄影@李莉
无论是老商圈的升级,还是新商圈的建设,都有一个前提——不只是让消费者在这里「买买买」,而是通过商圈聚人气、带动消费的属性,推动区域更多维度的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怎么理解商圈产业的多维度发展?比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纽约的老牌商圈第五大道,不仅是商业,还是商务中心,有云集着9座博物馆的博物馆一英里,以及世界级的戏剧中心百老汇,是城市的文旅中心。此外,这里还是代表纽约科技创新「硅巷」的起点。▼ 纽约第五大道中的「硅巷」
再比如,作为后起之秀,全新建设的东京涩谷商圈,同样是商业中心,也是日本潮流文化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比特谷」的所在地。
▼ 东京涩谷商圈(来源:Flickr)
可以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语境下的商圈,不仅要有带动消费的基本功,还要有发展其它服务业的硬实力。当然,老商圈与新商圈面临的限制与挑战不同,因此从空间形态到品牌塑造,再到战略选择不尽相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01
新商圈:
用好TOD的3个「隐藏技能」
MEASURE THE WORLD
老商圈是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商业聚集地,新商圈则不同,他们普遍先规划后建设,不仅建设规模大,公共交通配套也更为齐全。但是新商圈会面临区域品牌认知度低、人气不足,依靠一两个大项目支撑,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带动产业多维度发展任重道远。
从伦敦、纽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来上来看,挖掘交通枢纽优势,将客流量有效转化为商业流量,带动服务业发展,是打造新商圈的普遍方式。甚至可以说「无商圈不TOD」。▼ 伦敦国王十字区商圈的TOD
这不仅因为TOD是平衡公共交通投入与产出的优选模式,而且其400至800米的服务半径、5至15分钟的步行时间,以及功能混合的特点,与商圈发展的底层逻辑高度匹配。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新商圈对TOD的挖掘不只停留在空间形态层面,而是更深层的与运营、旅游、创新结合,以达到塑造区域品牌,注入新产业的目标。▼ TOD模式示意
1. 以TOD为核心的特色运营
TOD是城市开发模式,更是一种城市运营模式。众所周知,日本商业圈的TOD是「站城一体化」结构,运营则普遍采用「为人群定制」的形式。即不同区位的TOD,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特色运营,构建「轨道定制商圈」,从而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轨道交通发展与商圈发展的共振。
以东京轨道交通沿线分布的商圈区为例, 如六本木依托车站打造「艺术化城市生活」,通过艺术、景观、生活的融合发展,聚集人气;秋叶原通过站前一体化开发,打造「动漫迷的圣地」;涩谷通过商圈的「引领全球时尚潮流」,成为年轻潮流人群的舞台等。▼ 东京轨道交通,串联了一系列各有特色的城区,实现了不同偏好人群的吸引与聚集
▼ 六本木艺术化的TOD商圈
这种商圈的差异化,并非一开始就规划好的,而是经历了同质化竞争后,通过定制化运营形成的格局。
例如涩谷商圈,在上世纪末凭借新建设的后发优势,取代新宿成为年轻人聚集的商业区。进入新千年,在各大商圈的同质化竞争下,涩谷对人群的吸引力不断减弱,商业销售额大幅下降(2001-2011年涩谷商业销售额减少25%,涩谷采取围绕TOD的「时尚潮流」定制化运营,重塑商圈活力。▼ 涩谷围绕TOD打造「时尚潮流」(来源:Flickr)
定制化运营,包括更有倾向的业态选择。
如新开业的涩谷站大厦,汇聚了众多「初登陆」的时尚商铺,212家进驻商家内,有7家在日本首次登陆,45家在涩谷首次登陆,37家是新形态店铺。还有对老业态的更换,如老牌商业综合体「涩谷PARCO大厦」引入了年轻人喜爱的OMO型体验式购物空间。▼ Scramble广场大厦(来源:Flickr)
定制化运营,还包括氛围运营。
如涩谷地标Scramble广场大厦,设置了日本最大的屋顶展望空间「SHIBUYA SKY」,在夜间会上演灯光秀,华丽炫目的高空灯光秀嗨翻全场,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利器。聚集年轻人的节庆活动更是必不可少,如「涩谷ZUNCHAKA」音乐祭、涩谷万圣节等,让涩谷成为年轻人参加活动的首选地。▼ Scramble大厦顶部的灯光秀(来源:Flickr)
围绕主题的运营,涩谷商圈树立起「年轻人街区」「街头时尚策源地」的区域品牌。
涩谷完善的商业配套,加上时尚感、流行文化,尤其是年轻人在此创造出的高密度社交场景,吸引到互联网企业聚集,形成了如今的「比特谷」。▼ 涩谷万圣节(来源:Flickr)
2. TOD即商圈的旅游枢纽
消费中心城市商圈的职责,不只是促进「本地人」消费,更要主动吸引「外地人」,做好「以外促内」的文章。这也就意味着,商圈不仅是消费中心,更是吸引「外地人」的旅游目的地,TOD要从交通枢纽升级为旅游枢纽,这对于新商圈来说尤为重要。
比较典型的要数日本横滨了。横滨有两个商圈,以横滨站为核心的老商圈,还有以港未来站为核心的新商圈,后者也是横滨的旅游中心。▼ 横滨港未来站为核心的新商圈
首先,港未来TOD是休闲中心。
围绕站点,皇后广场、地标大厦、MARK IS港未来等形成了高密度商业聚集区,也成为了城市地标式的天际线。▼ 港未来站功能空间与港区未来站连通
▼ 港主题区举办的活动
船主题区:主要以各类城市家具,塑造甲板化的休憩空间为主。主题区包括儿童戏水区、户外休憩区,以及横滨美术馆,是商圈的文化消费区。
▼ 船主题区的儿童戏水区
海主题区:通过多变的水主题,成为周围商务区的公共休憩空间,为商圈增加了「视觉上的人气」。
▼ 海主题区
此外,港未来站地区也是举办各类城市级别活动的空间,如「皮卡丘大量发生中」活动,会有1000多只皮卡丘出现在商圈内,为横滨带来数以百万计游客。2015年活动参加人数达到196万人,30多个国家的媒体前来报道活动盛况,推动了商圈的国际知名度。
▼ 「皮卡丘大量发生中」活动(来源:Flickr)
旅游枢纽,是港未来站更为重要的功能。
▼ 站前区的环形旅游带
旅游带有历史遗址,如日本丸纪念公园,由两个日本重要文化财产构成:最古老的横滨码头,及停放展览的日本丸帆船(第一艘风帆训练舰),还有配套的横滨港博物馆。旅游带还包括一段历史步道「汽车道」(火车道改建),串联起日本丸公园、运河公园增加游览体验。
▼ 日本丸纪念公园
环形旅游带也有新的旅游项目。
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宇宙世界游乐场,除了各种游乐设施、主题化购物中心外,它的「宇宙时钟21」是世界上最大的报时摩天轮,成为城市夜游的地标。▼ 「宇宙时钟21」报时摩天轮
与其他TOD商圈强调主题化同理,港未来站区域特别强调「浪漫」。先后引入主打浪漫的横滨港湾未来万叶俱乐部,婚庆主题的东方港未来大饭店,以及专业做婚礼、周年纪念的Anniversaire港未来等「浪漫业态」。
▼ 主打浪漫的港未来站站前区
休闲中心+旅游中心,使港未来商圈平均每年访客量超过8,300万人次,为横滨带来的城市效益超过20,446亿日元(2016年数据),港未来商圈成为城市的「效益」中心。
3. 以TOD为核,激发商圈的创新产业
科技回归都市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股浪潮背后,除了创新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创新人群的需求发生了转变:
他们从之前工作、居住两点一线的基本需求,转变为如今对于工作、消费、社交、文化、居住、旅游等,多元交互的都市化生活追求。商圈,特别是那些有针对性的定制化商圈,对创新人才、企业的吸引力优势显露无疑。如果说涩谷商圈是先有年轻人的聚集,再有了比特谷的科技发展,那么,大阪站商圈一开始就是瞄准孵化创新而打造的。▼ 大阪站TOD
大阪站,是日本关西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7条铁路线在此汇集。
2000年后,以大阪站为核心的新商圈建设开始,除了塑造大阪的新国际形象外,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大阪的创新能力。围绕TOD的定制化运营、旅游打造必不可少。站前广场周边是商业设施,中间是城市文化活动区。在特色营造上,挖掘了大阪曾经被称为「水之城」的历史,公共空间既有绵延的地面水系,也有层层跌落的动态瀑布,增加了城市活动的特色。▼ TOD的水主题活动空间
▼ 站前区域举行的城市活动
在创新主题上,大阪站1小时通勤圈内,分布着众多科研能力很强的高校、机构及企业,因此,大阪站商圈的目标是成为关西「知识之都」(Knowledge Capital),从而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知识之都一期是商业与创新的融合,主打机器人、IT产业。12家开发商联合组织经营,面积为8.8万平方米,除了商业、办公,还引入诸多体验型新型业态,打造出「大型的知识娱乐空间」。▼ 知识之都一期功能构成
这里对大众来说,是一个接触和体验尖端技术的「科技展厅」;对专业学者、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最新科学技术、产品发明的展示和交流场所。两者的结合,构成「产、学、研、展、商」的科技综合体。
▼ 设置有趣的、互动的科技项目,鼓励市民互动体验
未来的知识之都二期,结合梅北站公园的建设(2027年完工),强调知识产业与环保的结合,推动大阪站成为世界领先的「环境技术」示范区。
▼ 建设中的知识之都二期
小结一下,新商圈以TOD为核心的建设,不仅是要发挥TOD的空间组织优势,更需通过挖掘TOD作为人流枢纽,在运营、旅游、创新经济方面的潜力。
这三者并非独立存在,需要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人气密度,才能激活TOD的潜力,拓展商圈多元化的经济发展。02
老商圈:
发挥更新的3大优势
MEASURE THE WORLD
在老城区控制增量,挖掘存量的发展背景下,老商圈不具备新商圈大规模建设的条件,围绕TOD的商业打法也很难实现,能做的似乎只有空间上的微更新和业态更新。是这样吗?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财富的迅速积累,很多经济发达地区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已进入「后物质主义」时代。特别是在物质「过剩」环境下,成为消费主流的Z世代,他们对非物质需求日益看重,文化已成为消费需求的必需品。这对有历史、有文化、有厚度的老商圈来说,是绝佳的机遇。▼ 进入后物质主义时代,文化成为商业发展的必需品
当然,老商圈早已是「无商圈不文化」,甚至很多曾经是城市的文化标签,融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是说再挖掘一轮历史,铺开了做文化就能实现。最为重要的,是重新认识自身「旧资源」的新价值,将他们放大,推动商圈成为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化的名片。
1. 发挥空间密度优势
「小街区,密路网」是老商圈具有代表性的空间组织结构,这曾被认为是导致交通混乱的弊端,但这种结构正在成为老商圈的优势。
众所周知,日积月累形成的老商圈街区,不只有商业功能,还有生活功能,他们交织在密集的步行路网中,造就了老商业区的繁华。这些街巷功能不仅是混合的,甚至是有些混乱,期间不时冒出来的老建筑,共同塑造出城市独特的「烟火气」。这种烟火气正在成为稀缺资源,也是老商圈代表城市文化的优势。▼ 老商圈小而密的路网是「烟火气」的载体 | 摄影@李莉
此外,「小街区,密路网」也符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窄马路、密路网」城市道路发展理念。因此,对「小街区,密路网」的保护改造,是老商圈升级的必修课。
像大阪的老商圈心斋桥,在面对大阪站和难波公园两大新商圈崛起的境况下,依然保持着城市核心商圈的地位,与其对「小街区,密路网」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 大阪心斋桥商圈
心斋桥对「小街区,密路网」进行了分层级改造,强化区域内的烟火气。如主步行街会加盖顶棚,形成连廊,保障步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次一级的步行道路,分散着特色商铺和百年老店,保持街区「旧风貌」,增加人们逛街的趣味性。
▼ 主步行街
▼ 保持旧风貌的小街区
滨水区街道,是心斋桥的打造升级的重点区域。分层的亲水步道,是游览路线也是商家举办商业活动的场所;两侧建筑立面,通过霓虹灯招牌的强化设计,配以水面游船游览,成为 「夜游」打卡的必到之处,使心斋桥成为代表城市夜经济的中心。
▼ 可游览可观赏的滨水岸线
▼ 滨水岸线夜间举办的活动
同样,通过挖掘「小街区,密路网」优势,英国加的夫老城商业区,通过强化「拱廊之城」的步行网络特色,激活老商圈活力。在2019年,访客量超过了6,600万次,成为英国西南部的消费中心。
▼ 英国加的夫老城商业区,「拱廊之城」步行网络
▼ 拱廊内举办的活动(来源:Wikipedia)
2. 借助文化活化优势
除了空间的密度优势,老商圈还有文化活化优势。当然,这不是说恢复两个小剧场、办两场活动就活化了,而是需要与街区的复兴配合进行,形成一定密度的文化活动,才能构成对商业区的带动。
最为典型的当属伦敦西区。这里囊括了牛津街、摄政街、庞德街等伦敦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区。▼ 伦敦西区内的摄政街
19世纪开始,各类剧场开始在这里出现(20世纪初超过10座),但随着流行文化的崛起,很多剧场难以为继,被各类音乐酒吧取代。同时,西区的治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不仅进一步压缩了剧场的演出时间,更严重影响到商圈内的商业活动。
新千年,《伦敦规划2004》提出中央活动区(CAZ)的概念,西区被纳入其中,承担着「文化娱乐区」「发展夜经济」的功能。西区开始改造街区:压缩车行道宽度,加宽步行道,增设街边「集市」等功能空间,以及对建筑间的小街区推行「彻底步行化」改造,重塑营商环境。▼ 西区的街道提升
▼ 小街区内的功能空间
此外,西区将节点中的公共空间,转化为各具特色的人气节点,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并引入BID(商业促进区,后文将展开)治理模式,大大改善区域的治安环境。
▼ 节点空间举办活动
在这些基础上,西区开始大力扶持剧场发展,压缩音乐酒吧的市场,完成文化市场的「腾笼换鸟」,进而带动商业区的发展,特别是对「夜经济」的拉动。
▼ 西区内的剧场演出
西区众多剧场为保护建筑,需要投入高额维护费用。西区有5个国家级非商业剧院和众多实验性剧院,它们不以商业为目的,只为促进戏剧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西区还推行低票价策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入剧场,这也意味着商圈、政府必须投入高额补贴,才能保障剧院的正常运转。▼ 西区内剧场多为历史建筑,需要大投入维护
不过这是一项非常精明的投资:如今,西区聚集着40多家剧院,每年保持200部以上的新剧推出速度;平均每年吸引观众数超过1000万人次,平均每位观众的票房支出是27.75英镑,票务之外的附加消费是53.77英镑。
戏剧与商业形成联动,催化出白天「逛街」、晚上「看剧」的戏剧主题游。西区不仅带动了整个演出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科技媒体行业的聚集。▼ 伦敦西区成为夜经济中心
3. 赋能创新治理模式
与新商圈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维护不同,老商圈的更新升级不仅周期长,而且过程中会伴随利益群体的各类冲突,影响实施效果。
这里不得不提,伦敦西区升级中说到的BID(商业促进区),这是一种为老商圈定制,公私合营的发展治理模式——通过商家、政府、业主的共同参与、共同付出、共同收益,形成利益共同体。▼ BID主要特征
BID提供「软件服务」(品牌宣传、文化活动、管理运营)和「硬件服务」(空间改造、夜间照明、景观提升)。
以街区为基本单位,而非单个项目;BID的目标,是通过微更新+共同治理+深度运营方式,保持老商业区持续的活力。因此,BID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例如纽约有76个BID,伦敦有70个BID。▼ 纽约BID组织的构架及特点
以纽约时代广场BID的发展为例。这里被称为「宇宙的中心」,日均步行人流量超过36万,但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老城空心化让时代广场成为犯罪高发区。
到1984年,区域内发生了2300起犯罪,纽约时报称这里为「市内最差的街区」,并与很多企业一起搬离。时代广场于1992年引入BID模式,由时代广场联盟(简称TSA)管理运营,时代广场开始了驶向「世界的十字路口」的更新升级之路。▼ 纽约时代广场
TSA第一个动作是强化广告灯箱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建筑尺度、巨幅广告及娱乐商业活动区」,从而提升区域的商业活力。
TSA制定了详细的灯光与广告牌规定,如每栋建筑要有不小于1000平方英尺的发光广告牌;闪烁广告牌的熄灭时间不超过3秒钟,夜间熄灭时间不早于凌晨1点等等。时代广场五光十色的灯箱,已成为拉动夜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TSA制定了广告牌最小高宽、最小亮度标准,才有了如今的时代广场形象
2000年后,TSA与各方达成一致目标,推动时代广场的更新改造。
改造主要包括:道路功能调整(百老汇大道段为步行,第七大道为车行);改变道路铺装、添设临时座椅、自行车专用道等方式,加强时代广场的公共属性;提供活动设施以承办大规模公共活动,如时报广场票务亭的顶部成为户外剧场空间。▼ 改为步行空间的百老汇大道段
2016年完工时,时代广场步行空间扩展到了原来的两倍。这意味着,BID将纽约最著名的拥挤空间,变成了一座开放式的市民广场,同时整合了区域中的各类资源。之后就要考验BID的运营能力了。
▼ 时报广场票务亭顶部户外剧场空间
TSA明确了时代广场发展愿景——不可复制,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城市场所,一百多年来娱乐、文化、城市生活的典范。
TSA制定了时代广场空间营造4个核心原则:原则一:保持公共空间的魅力,设计、管理、运营,三者缺一不可。
原则二:时刻接受变化,尝试新鲜事物,尝试多方共赢解决问题。
原则三:挖掘数据看清事实,并寻找新的盟友,以保持空间的独特性价值。
原则四:坚守空间营造的6C规则:根植社区Community-based,连续性Consistent,条理性Coherent,专注Concentrated,创造力Creative,关键点Critical mass。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TSA将时代广场变为活动不断的文化空间,如升级版的新年夜、夏季瑜伽、时代广场艺术节等等。至此,时代广场完成从没落,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中心」的升级。▼ 2018年举办的新年前夜表演活动(来源:Flickr)
通过时代广场的案例,可以看出BID最大优势是将凌乱的商业个体,整合成为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推动老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一下本文要点。
对于新商圈来说,TOD不能停留在开发模式层面,要用他易于运营、便于旅游、利于创新的属性,赋予新商圈活力,塑造区域品牌,同时拓展商圈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对于老商圈来说,在既定的发展框架下,抓住后物质时代的特质,发挥自身空间、文化的「密度」优势,结合创新的治理模式,跑赢商圈进化的马拉松,促进商圈经济的多样化。
最后,无论是新商圈,还是老商圈,都需要有站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视角,而不是限定在自己的那个「圈」内,才能与城市一起在竞争中获得长远发展。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1/6图片工作室
✎ 文章每周一08:00更新,下期主题:
《创新湖区》
▶ 视频号每周三08:00更新,下期主题:
《电影工业》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企业微信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